行業資訊
Industry information
Industry information
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2日,A股醫藥生物類(申銀萬國醫藥生物板塊)275家上市公司(除千山藥業外)已全部發布2017年年報。其中,205家研發投入均較上年有所增長,其中增速超過100%的企業有13家。
81家藥企2017年研發投入過億元,恒瑞醫藥研發投入17.59億元位居榜首,復星醫藥投入15.29億元位居第二,也是僅有的兩家研發過10億元的企業。
5月2日,一位醫藥行業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中國藥企研發投入意識在增強,但實際投入與跨國藥企每年幾十甚至上百億美元研發費用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只有具有規模、資本優勢的龍頭藥企才能支撐龐大的研發體系費用,以重磅品種形成穩定銷售現金流,然后對研發投入提供穩定的支撐,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81家藥企研發投入過億
2017年,規模以上醫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9826.0億元,同比增長12.2%,增速較2016年提高2.3個百分點,恢復至兩位數增長。而2017年上市藥企的研發投入費用也是大幅上漲,如2015年共有56家藥企研發投入過億元,2016、2017年分別有62家、81家研發過億元投入。
Wind數據顯示,從2017年研發投入可以看出,264家有研發投入的企業中,205家研發投入均較上年有所增長,其中增速超過100%的企業有13家,如輔仁藥業的增速高達1583.13%,廣譽遠的增速為360.44%,康弘藥業為139.18%;增速在50%-100%之間的,有31家企業;增速在20%-50%的企業共84家;增速低于20%的企業有74家,還有3家在2016年未披露研發支出。
此外,26家企業2017年的研發費用支出占同期營業收入的比重超10%,如貝達藥業為37.09%,普利制藥為19.49%,恒瑞醫藥為12.71%。
其中,貝達藥業2017年支出研發費用3.8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高達37.09%。而在2016年,公司支出研發費用的比重僅為15.6%。
對此,貝達藥業解釋稱,公司研發投入總額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同比發生顯著變化的原因是:報告期內公司新藥研發工作加緊開展,新項目的立項推進,以及多個新藥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研發投入增加較多。
研發投入居于5億-10億區間的有8家企業,分別為科倫藥業、海正藥業、上海醫藥、健康元、天士力、人福醫藥、麗珠集團、步長制藥;研發投入在1億-5億元之間的71家,研發投入低于1億元的有185家企業,其中研發投入在1000萬-5000萬之間的企業數為99家,按照同樣的額度間隔,研發投入居于這一區間的企業密度最大。
實際上,很多企業轉型是靠研發創新驅動。如上述科倫藥業研發投入金額僅次于恒瑞醫藥、復星醫藥。2015年至2017年,科倫藥業的研發投入每年都在增長,分別是4.98億元、6.13億元、8.46億元。
受制于國家相關政策,科倫藥業前幾年處于積極轉型中。輸液產品占同期營業收入比重自2016年的70.15%降至去年的66.28%,同時非輸液產品占比上升,至2017年已升至32.81%。
生物制藥研發投入比重大
從Wind數據顯示,中國生物制藥上市公司研發投入也在加大。按照申萬醫藥板塊歸類的36家生物制品類上市公司披露2017年研發支出情況,26家同比實現增長。其中增速超過100%的企業為長生生物一家,達到182.01%;增速在50%-100%之間的則有3家企業,分別是安科生物、興起眼藥、康泰生物;增速在20%-50%的企業共12家;增速低于20%的企業有10家,
此外,5家生物制品類企業2017年的研發費用支出占同期營業收入的比重超10%,分別是沃森生物(49.87%)、艾德生物(15.39%)、安科生物(11.92%)、達安基因(10.70%)和康泰生物(10.27%)。
研發投入高于10億元的企業為復星醫藥一家;研發投入在1億-5億元之間有9家,分別是長春高新、華蘭生物、沃森生物、雙鷺藥業、長生生物、安科生物、達安基因、康泰生物、通化東寶;研發投入低于1億元的有26家企業,其中研發投入在1000萬-5000萬之間的企業數為15家,按照同樣的額度間隔,研發投入居于這一區間的企業密度最大。
從上述2017年數據看,很多企業研發投入增幅較大,在業內人士看來,這與國內醫藥政策密切相關,2017年醫藥行業迎來了重大變革,據不完全統計,國家各級政府部門出臺醫藥行業政策約1700多件,其中國家層面政策300多件,涉及醫藥審批、研發等多個方面。
包括鼓勵創新,從新藥專利保護、臨床機構擴容、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加快審評審批等多個方向,引導建立完整的研發上市路徑,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
恒瑞醫藥認為,隨著藥品注冊條件趨嚴、新藥審批監管的加強以及仿制藥質量一致性評價的推進,我國醫藥行業將逐步實現優勝劣汰,預計一批在資金、研發上具備優勢的企業將乘勢完成規模擴張并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創新研發上。
5月2日,一位上市藥企研發總監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藥企加大研發投入,很多藥企有大量的批號,國家對2007年以前上市的品種要求做一致性評價,這筆費用都將算在研發投入中?!傲硗猓S著傳統化藥的發展分化,很多藥企都往生物制藥領域尤其是抗體藥方面進行投入?!?/span>
近年來,隨著生物技術革命,各類生物大分子藥物特別是抗體類藥物的研發已經成為全球新藥研發的熱點。Evaluatepharma數據顯示,目前抗體藥物占整個生物技術藥物市場份額40%左右,并且市場份額還在繼續增長,預計到2022年全球抗體藥物的銷售額將達到1708億美元,在生物技術藥中的比例將上升至52%。
鼎暉投資總裁焦震此前在一次行業論壇上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在中國最有發展前途的是健康領域,健康領域最有發展前途的是醫藥領域,醫藥領域最有發展前途的是生物制藥。
西南證券認為,生物藥是未來10年最具投資價值的醫藥細分市場。據Frost & Sullivan報道,中國生物藥的市場規模有2012年的627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152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4.9%。預計2016年至2021年會以16.4%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于2021年達到3269億元的市場規模,為中國生物藥參與者帶來龐大機遇。
5月2日,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未來幾年內,創新研發將是醫藥行業發展主旋律,抗腫瘤靶向藥物也勢必迎來發展高潮,牢牢把握住抗腫瘤藥物研發這條主線,將是國內藥企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