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Industry information
Industry information
證券行業探索“中國式投行”發展路徑
近一段時間,證券行業創新不斷。創新創業公司債、綠色公司債等融資工具相繼問世,證券行業參與基礎設施領域PPP項目如火如荼。圍繞聚焦實體經濟需求、推動供給側改革,證券行業出現的一系列新氣象正引起廣泛關注。
事實上,證券行業出現的一系列新變化,正是過去數年來券商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不斷發展、自省、蛻變的一個縮影。券商正以服務實體經濟為燈塔,找準自身功能定位和歷史定位,探索一條打造“中國式投行”的獨特路徑。
擺脫看天吃飯多元化經營格局漸成
一組數據可以反映出過去5年國內證券行業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16年,券商行業總體營收增長153.33%,總體凈利增長274.87%。在各項主要業務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收入累計增長108.89%,增速僅略高于證券投資收益。這意味著,經紀業務和自營業務這兩項券商傳統的主要收入來源在過去5年間已經不再是行業主要增長點。
與此同時,資管業務收入和息差收入作為兩項反映券商資本中介能力的業務指標,過去5年累計增幅分別達1007.85%及625.845%。在投行業務領域,券商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收入累計增幅達193.05%,財務顧問業務收入累計增幅達362.29%,均高于總體營收增幅。
另一方面,券商各項業務對于營收的貢獻比例趨于均衡,逐漸擺脫了“看天吃飯”的被動局面。經紀業務營收占比從最高的47.68%下降到32.1%,承銷保薦業務收入及財務顧問業務收入合計占比在2016年達到20.85%,資管業務收入占比達到9.04%。如將統計范圍收縮到行業排名普遍靠前的上市券商,多元化經營的格局更為明顯。
服務實體經濟支持國家戰略
業務收入格局變化只是表象,其背后反映出券商在經濟新常態中逐步找準了自身定位——圍繞服務實體經濟,做好資本中介服務。
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中國證券業協會第六次會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證券公司要心無旁騖做好主業,秉承發展新理念,始終服務于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當前要著力服務好“三去一降一補”這項突出任務與關鍵領域改革,促進更多的資源優化配置到實體經濟最需要的領域。
據介紹,2016年,共有248家企業完成IPO,融資1630多億元;上市公司再融資募集資金超過1.34萬億元;審核通過的并購重組261家,增加上市公司資本實力逾9800億元。同時,交易所債券市場穩健發展,凈增加企業債券籌資超過2.7萬億元。這些進入實體經濟的“真金白銀”離不開券商投行的服務。
除了傳統的承銷保薦業務,在PPP、資產證券化等創新中的融資業務,證券行業也進行了有益嘗試。
2016年12月,證監會與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傳統基礎設施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資產證券化相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正式啟動PPP項目資產證券化相關工作。
3個月后,分別由招商證券資管和中信建投擔任管理人的固安工業園區供熱及杭州慶春路隧道等資產證券化項目獲滬深交易所發放無異議函,成為首批落地的傳統基礎設施領域PPP項目證券化產品。這一精確服務實體經濟需求的創新融資渠道得以快速打通,顯示出券商對于相關業務既抱有高度熱情,也具備充分的專業能力。
日前,光大證券獲批成立一家專門從事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相關領域的私募基金子公司——光大發展投資有限公司,成為證券行業首家專注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相關領域的專業公司。
同樣,圍繞“一帶一路”建設等領域,券商也有不少建樹。日前,由中金公司承銷,俄羅斯鋁業聯合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首期人民幣債券,成為首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企業發行的熊貓債券。
券業人士高度看好券商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施展空間。有券商負責人指出,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基礎建設、項目投資、業務拓展等等,都需要強大的資本支持。資本市場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體制優勢可以有效地彌補銀行貸款等融資方式的不足。券商可以充分發揮金融中介的平臺作用,搭建資產端和資金端的橋梁,幫助中資企業通過兼并收購等方式快速打開海外市場、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轉型升級。
監管部門也出臺了相關措施,引導券商加大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力度。最近修改的《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中,就增加了關于券商境外子公司業務收入的加分項。其中提出,證券公司上一年度境外子公司證券業務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達到相應比例,且營業收入位于行業中位數以上的,可以在分類評級中得到對應加分。
回首過去5年來的成長和挑戰,證券從業機構及廣大從業人員深刻認識到,證券行業的興衰榮辱不僅與二級市場高度相關,更與實體經濟的陰晴冷暖緊密相連。服務實體經濟、支持國家戰略這條“中國式投行”發展路徑,無疑是符合證券行業長遠利益的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