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Industry information
Industry information
作為金融資本和實體產業的“融合劑”,我國融資租賃行業在服務實體經濟、助力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也應該看到,近一兩年來,受內外部復雜經濟環境影響,融資租賃行業整體風險有所抬頭。金融租賃公司罰單增多、租賃訴訟案件也逐年遞增……內外部風險的集中暴露,給融資租賃業發展帶來挑戰。
有租賃公司從業人士告訴《金融時報》記者,當前,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和金融監管更趨嚴格,我國融資租賃業已進入轉型調整期,正從以往的百花齊放的發展態勢進入群雄逐鹿的激烈競爭局面,追求規模擴張的發展階段已終結,防范化解各類風險、穩健經營是實現行業突圍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1行業步入轉型調整期
與前幾年爆發式高速發展態勢不同的是,我國融資租賃行業已進入競爭分化、轉型發展的新階段。從近期披露的租賃公司2019年中報可見,既有頭部企業營收持續向好、綜合實力依舊強勁的情況,也有部分中小型租賃公司出現業務銳減、營收下滑的狀況,行業分化更趨明顯。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業內目前的共識是,租賃公司需要加大力度向專業化轉型,進一步回歸租賃本源,切實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實際上,作為實體企業融資渠道的有益補充和服務實體經濟的有力抓手,融資租賃具有明顯發展優勢,充分發揮其在資源配置方面的有利作用,可更直接、更有效地將資金投入到產業第一線中,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然而,在過去較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租賃業務還是以類信貸的業務模式為主,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簡單的類信貸融資租賃業務雖然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助推業務規模快速擴張,但其收益空間在不斷縮小,潛在風險也比較大。
天津市租賃行業協會執行會長任衛東認為,面對外部宏觀經濟背景和新的租賃監管形勢,推動租賃公司轉型主要面臨三個方面的壓力。首先,傳統以賺取手續費和息差的盈利模式亟待改變,但改變進程推進還比較艱難。其次,業務同質化競爭加劇。再次,租賃公司融資壓力漸顯,資金成本居高不下。這些問題共同導致多數租賃公司轉型之路行之不易。
2夯實各類風險防范能力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監管的逐步規范,租賃公司要盡快推動轉型,不能再簡單地通過擴張規模來放大收益占領市場,更多的是要夯實風險管控能力,須以自身資源稟賦和愿景定位業態模式,打造差異化競爭實力。
當前,租賃公司面臨的風險主要有戰略風險、產品風險、操作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從戰略層面看,遠東國際租賃公司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王云表示,進入一個長期、持續、穩定、健康的行業是做融資租賃的專業條件,所以在選擇行業進入時需非常謹慎。在行業內做精做專,扎下根去,抗風險能力就強。招商局通商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閆昊也表示,尤其是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租賃公司如果不能及時進行戰略調整,選擇合適行業深耕,反而重復走以往的老路,就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影響。
具體到租賃業務中,在產品層面,租賃公司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風險。比如租賃業務同質化問題,“如果沒有特色化、差異化的產品,就很容易被市場淘汰。”閆昊直言,雖然當前行業內都強調需以客戶為中心,不能以產品為中心,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有不少租賃公司是以產品為導向,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的還比較少。
此外,操作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也需引起重視。閆昊建議,為了防范化解此類風險,租賃公司需要健全組織架構,全面治理信息建設,在公司內部強調合規文化。同時,盡可能擴大融資渠道,做好流動性管控,實時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流動性管理的目標和策略,做到未雨綢繆,以應對流動性之困。
3提升資產管理水平化解風險資產
融資租賃本身是基于資產的信用能力,業務的本源也在于租賃資產本身。在租賃資產出現不良之后,如何消化不良資產,就考驗著租賃公司的資產管理能力。
當前,我國租賃公司在租后資產管理能力方面普遍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在風險管理上,大多數企業更注重前期的風險盡調,但對租后管理和資產管理的重視程度還不夠。”中航國際租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道遠坦言,在租前、租中和租后不同的業務階段,都需要進行相應的風險控制,尤其是在貸后管理上,更需要打造一個全過程、全流程的資產安全管理體系。
據了解,行業內已有綜合實力較強的企業在發展融資租賃業務基礎上,近幾年來加大力度拓展不良資產管理和處置業務。如遠東租賃,據王云介紹,已面向全國1.5萬家企業投放了幾千億元資產,每年存量管理的表內資產大概在2600億元左右,過去幾年,在全國范圍內處理的大大小小的風險類事件有幾千個,在融資租賃貸后管理體系建設和資產處置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
王云表示,針對日常租賃業務,租賃公司要做到提前預警,定期跟蹤,同時規避操作中的瑕疵。而在出現風險類資產后,租賃公司就需要及時作出反應,把握好處置時機,注重風險處置談判。此外,由于不良資產處置是一個綜合性債務問題,除了涉及法律之外,還需特別關注產業、金融、財務、運營和稅務等多方面問題,進而在談判時,盡可能實現資產變現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