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Industry information
Industry information
歷經連續三年的整頓后,私募行業的監管洗牌已初現成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日前從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中基協)獲悉,截至2018年底,中基協已辦理私募基金管理人(下稱私募機構)注銷手續達14561家,其中超過8成均屬于因未滿足監管標準而出現的被動清理。
2019年1月28日,一位接近監管層的私募機構負責人表示,證監會和中基協對私募基金的從嚴監管不會就此終止,當日,中基協通知要求,私募機構在今年4月底前上報2018年財務報告,未按要求提交的將列入異常機構名單公示;另據記者獲悉,中基協日前已要求部分私募機構結合自身情況對不少于20多項合規問題進行自查和上報。
但與此同時,強監管并未能阻止私募行業的快速發展趨勢,一方面私募基金規模近年來進一步擴容;另一方面產品種類更加豐富,而在資產配置類私募等新型機構申請的開放下,私募行業也在不斷朝著標準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三年上萬家出清
“二五”通知(《關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落地的三年內,遭到監管出清的私募機構已經過萬。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中基協獲悉,截至2018年底,協會已辦理注銷手續的私募機構已多達14561家。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大多數私募機構的注銷并非主動退出,而是在監管政策下出現的被動“出清”。
中基協數據顯示,在上述已注銷私募機構中,僅有2301家私募機構系主動申請注銷,僅已注銷總數的占不到16%。
“大量私募機構都是在強監管政策下,因不滿足要求依法注銷的。”一位接近中基協人士表示,“這種出清主要也是對私募性質的捋順,早前私募放開備案登記制度后,不少人想試圖設立私募機構從事融資類業務或者成為其違規募集資金的背書通道,但在強化監管后,這類機構和產品不斷的出清了。”
記者了解到,在上述被動注銷的私募中,未按照要求完成第一只私募基金產品備案而被注銷的私募機構達12102家,占比超過83%。而因列入失聯機構名錄滿三個月而被注銷的私募機構則只有158家。
“只登記、不備案容易出現依靠登記增信,然后線下違規發行非備案產品的情形。”前述接近中基協人士表示,“這也是監管層所非常警惕的,因為這類產品在協會登記了,然后拿著這個當背書宣傳,繼而開展線下違法金融活動,容易積聚風險隱患。”
與此同時,大量私募產品也紛紛清算清盤。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累計已辦理清算的私募基金多達2.9萬只,其中自主發行的達2.40萬只,顧問類產品0.47萬只。
在注銷和清盤的帶動下,行業規模的增長已有剎車之勢。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的12.78萬億的私募規模與同年第三季度末時相同,增長之勢正在悄然平滑。
“一方面有行業整頓的因素,另一方面宏觀經濟壓力下,一二級市場狀況同時變差,也對私募行業帶來了潛在沖擊。”上海一家接近監管層的私募機構負責人坦言。
監管與發展持續
在業內人士看來,2019年針對私募機構的監管并不會放松。
“私募行業的亂象并沒有得到根除,這種強監管態勢可能也會在一個長周期內維持。”“特別是一些自查檢查,可能已經成為例行動作。”前述上海地區私募機構負責人表示。
事實上,新一年的監管延續動作已經來臨。1月28日,中基協下發《關于私募基金管理人財務信息填報模塊更新上線的通知》,要求全體私募機構需在今年4月底前提交經審計的年報,否則將會納入異常機構名單。
另據記者日前獲悉,多家私募機構1月23日收到來自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中基協)的《關于限期提交自查信息的通知》(下稱自查通知),要求其啟動自查,并在今年2月28日前提交自查報告和自查信息表。
多位私募機構人士透露,包括資金池問題、投資范圍、信息披露、處罰信息等多重事項均被列入中基協的自查范圍。
雖然強監管政策下出現了剎車信號,但2018年全年內,私募行業仍然得到了充分發展。
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已登記私募機構24448家,較2017年末存量機構增加2002家,同比增長8.92%;已備案私募基金74642只,較2017年末增加8224只,同比增長12.38%;管理基金規模12.78萬億元,較2017年末增加1.68萬億元,同比增長15.12%;私募基金管理人員工總人數24.57萬人,較2017年末增加7422人,同比增長3.12%。
“一方面是高凈值人群不斷增長,資產配置、投資管理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傳統持牌機構的供給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的資產管理需求,另一方面過去不規范的操作更多的進入登記備案這種規范程序后,也會增加行業規模。”北京一家第三方財富機構負責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私募行業規模的逆勢擴容,亦與中基協新系統“資產管理業務綜合報送平臺(下稱AMBERS)”對登記備案手續效率的提速有關。
數據顯示,2018年內依托AMBERS系統登記的私募機構達2802家,平均辦理時間僅為38.60個工作日,平均退回補正次數2.18次;備案的基金數量達2.25萬只,平均辦理時間6.30個工作日,評級退回補正次數僅1.56次。
另有業內人士指出,伴隨著私募種類的進一步豐富,私募市場仍然有望迎來一輪新的成長。
“以前的私募只按照一二級市場分為股權和證券,但這無法囊括部分私募基金的業務訴求、策略方式和設立初衷;去年協會推出了私募資產配置類的管理人登記和產品備案,就是對跨資產類別領域做出的嘗試,但這可能也只是私募類型豐富化、細分化的一個開始。”一位接近中基協的私募機構人士透露,“不排除未來會有更多類型的私募進入分類備案管理的序列,比如流動性私募、衍生品私募、另類投資私募等,這些領域都是私募行業大有作為的地方。”